当前位置:首页>金融动态>危险!万亿资金大缺口,大多数人却没意识到自己是怎样沦为接盘侠的!(深度好文)

危险!万亿资金大缺口,大多数人却没意识到自己是怎样沦为接盘侠的!(深度好文)

  • 2022-07-19 19:16:27

  • 刚刚,中国公布了1月份中国的信贷和货币数据,中国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2.9万亿。


    这个数据非常惊人,创下了历史纪录,大幅度超越前值5844亿元,也就是到了1月份,银行信贷开闸泄洪,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不休。


    在1月份人民币信贷如此高增长的情况下,但却有一个我们更应关注的数据,这个数据才是最准确的。


    那就是1月份的M2增速才8.6%,这个数据看完后,你会明白一月份人民币新增信贷有很多玄机。


    为什么在人民币新增信贷创下历史纪录新高的同时,M2增速却只有8.6%呢?这里面存在一定的背离。


    那是因为新增的人民币信贷当中,有一定的虚增,实际上真正的人民币新增贷款并没有这么多。


    在2017年,,各种通道业务都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包括委贷业务、同业业务等等。


    还有银行的理财业务,也涉及风险资本的占用,,表内向表外转移信贷已经变得很困难。


    因此到了2018年1月,虽然因为2017年积压的但还没发放的贷款,集中到了1月发放,导致了信贷的猛增。


    但同时因为过去的表外业务,,导致不得不向表内转移,表面上就给人感觉信贷猛增。


    但实际上新增的2.9亿人民币信贷中,其中一部分是表外信贷转为表内信贷,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解释M2增速只有8.6%。


    ,对于信贷数据我们应该保持一定的谨慎和甄别 ,我们更应该盯紧一个最重要的数据,那就是M2的增速。


    7%左右的GDP增速,M2的增速只有8.6%,意味着M2与GDP之差只有不到2%。


    这说明了中国的货币超发率已经进入了史无前例低的时期,货币超发率越低,资产泡沫就会受到抑制,通胀就会受到抑制。


    这样一来,对于资金消耗非常大的房市、股市,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货币越来越值钱。


    如果M2保持这样的增速,房地产的价格很难大幅度上涨,因为房价现象本质上就是货币现象。


    在过去M2增速高达17%的时候,房价自然保持高增长,因为货币超发率很高,货币流入了房地产领域。


    当现在M2增速只有8.6%的时候,货币全面收紧,流向房地产的货币自然相应减少,房价自然会受到抑制。


    股市也一样,因为中国股市总体估值还是很高,中国股市一直是资金推动型的,而不是价值推动型的。


    根据中国高级智囊的话,中国的这场降杠杆将会持续三年,现在看来所言非虚,而且非常具有前瞻性。


    中国的降杠杆可能会超出大家的想象,所有的降杠杆都最终会体现在一个数据上,那就是M2增速。


    企业和居民的负债率降低了,而银行负债衍生新的货币,一旦这个负债率,也就是杠杆率降低,M2增速一定降低。


    2018年,一些大的房地产商都被降杠杆弄得死去活来,不是卖资产,就是转型,痛不欲生,高唱一无所有。


    同样,2018年的一场股市大跌,也让很多人的在1月叫嚣的牛市梦破碎,在降杠杆如此明显的情况下,所谓的牛市就是心比天高,命如纸薄,镜花水月梦一场。


    这几天,很多家银行的行长找我,都是要拉存款,2018年银行资金很紧,特别紧,过去多宽松,现在就多紧张,抬头望望,低头拉存款。


    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好心理准备,2018年到2019年,两年是难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小心越,越得过,海阔天空,越不过,万劫不复。


    (一)

    银行不好过,和你有什么关系?


    不可一世的傲娇金主,如今却变身为“买一送一”的促销员!

     

    2018年开年,银行开启了 “揽储”大战,为了拉存款,变身为百货商场促销员。

     

    例如,某地的银行向开户存钱的客户送大米、送食用油、送海鲜,开户额度较大的人还会收到诸如小电器、行李箱等等“礼物”。而对于一些年轻的客户,银行还会采取送网购劵以及各种礼券的办法,来吸引他们存钱。

     

    为啥银行这么急吼吼地拉客户存款呢?

     

    因为没人存款了!现在央妈又管的那么严、市场又那么紧、还没人存款,银行拿什么挣钱啊?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大陆的人民币存款增加13.5万亿,同比增加减少1.36万亿。

     

    而12月的数字更是可怕。2017年11月末的时候,人民币存款余额还有164.9万亿元,到了12月末仅剩下164.1万亿元,减少了7929亿元。

     

    减少的几万亿存款,都到哪里去了?


    数据显示,当存款减少的同时,贷款却在一路猛增。

     

    2017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3.53万亿元,同比多增8282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其中,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5.3万亿元,比2016年少增加3800亿元,短期贷款增加1.83万亿元,新增规模是2016年的2.8倍。

     

    当人们把挣来的钱,都用来贷款了,还有什么钱用来存款呢?

     

    现在,关于贷款的负面消息是层出不穷。

     

    校园贷、现金贷、信用贷…….甚至现在还出现了一种比高利贷更为可怕的存在——超利贷,外界人士听闻年化百分之七八十的高利贷就大惊失色,而超利贷,动辄年化利率百分之七八百,甚至上千。(超链接:年化2600%!!……比现金贷更可怕的超利贷来了)

     

    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度两千五,儿女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费三四百,手机电话费两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至少……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这些数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来不及细想未来十年。

     

    这样的描述,是否也反映了你的生活?


    虽然有一定的收入,甚至有车有房,却因为贷款的压力、生活的重压,日子过得心惊胆战:不敢休息、不敢辞职、不敢放弃、不敢倒下、甚至连死都不敢。


    (二)

     99%的人没有意识到,生活可能随时崩塌


    前不久,深圳中兴网信科技有限公司的一研发组主管欧某,在被辞退之后,以最决绝的方式,从中兴通迅大楼一跃而下,与世长辞。

     

    家有老有少,还有一身债务,此时面临被裁员,未来出路何在?即将迎来的一无所有、走投无路的恐慌迫使他走向了绝路。

     

    他的故事其实是一代人的缩影——看似体面的中产在生活的突变、风险的突袭面临毫无还手之力!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报告》指出,在中国储蓄最多的10%家庭,拥有全部储蓄的75%;另外35%的家庭被称之为储蓄较多,他们占全部的25%。

     

    最后,剩下55%的家庭,他们储蓄是多少呢?

     

    答案是——0。

     

    零储蓄意味着什么?

     

    一到月底,就盼着工资早日发放。还不得不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万一家里有人生病了怎么办?万一有急事需要紧急用钱才么办?一分储蓄都没有啊!

     

    稍有危机,都可以将一个家庭压得彻底抬不起头来。

     

    而比零储蓄更可怕的是,在没有存款的同时,还要背负高额的债务!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我国住户贷款余额达到40.45万亿元,加上4.5万亿元的公积金贷款及民间借贷,居民杠杆率达到60%左右,相比本轮楼市回升前的2014年翻了近一倍!如今两年过去,杠杆率还在继续飙升。

     

    居民债务比重也接近次贷危机前水平。,我国居民债务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已从2007年的不足35%,上涨至目前的90%,远远超出其他新兴经济体的水平。

     

    若考虑我国诸多的民间融资渠道,居民杠杆率恐更高。高负债,已然变为中国家庭的生活常态。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曾经悲观地说道“在中国,99%的白领以及他们的家庭即将面临破产。而且是必然破产!无路可逃!这件事可能是发生在未来2—10年。你可以尽量去怀疑这个数字。但它必然发生,绝非危言耸听。”

     

    零储蓄、高负债的你,在现实面前,很可能会脆弱到不堪一击。


    (三)

    未来、你的资产可能变得一文不值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我的贷款,是为了买房、是为了购买资产,让自己的财富能够迅速增长。然而,你可能没有想到,你被寄托于增值厚望的资产利器,未来很可能会变得一文不值。

     

    在金融扩张的时代,货币宽松、资金泛滥,加杠杆购买资产会撬动明天的财富,资产会升值; 然而,当金融紧缩之时,当初的杠杆怎样撬动其明天的财富,现在就会更快地透支你的未来。

     

    当下,或许就是拐点将至的时刻。

     

    数据显示,房贷是居民的债务之首。

     

    截至2017年12月,中国居民持有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1.9万亿,叠加住房公积金贷款余额4.5万,合计26.4万亿元,占居民部门债务总额的56.6%。

     

    如果再加上现在有些居民通过消费贷、信用贷等等花样翻新方式,资金曲线进入楼市,那么居民部门与房地产相关的债务规模可能会更大。

     

    真可谓搭进棺材本买房,只追求现在有房,却从来没有想过,楼市是否还会如当下的火热?

     

    1月份,,表明要“继续遏制房地产泡沫化倾向”。2月2日,,点名去杠杆。《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新知新觉)》,抓住去杠杆这个“牛鼻子”。

     

    当决策层不断的强调防风险,去杠杆,并提出我们从来没有提过的居民去杠杆,已经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当疯狂的去库存变成惨烈的去杠杆,一切都会发生变化。

     

    这其中,最危险的就是三四线城市。

     

    过去一年,我们看到楼市出现了一个奇观——在这些三四线小城市里,马路还是那个破马路,门口还是那个小商场,但是房价居然都翻倍了!烂尾楼竟然都卖掉了!

     

    这样的小城市房价还能上涨的原因,就是因为“棚改”以及“货币化安置”,也就是说,政府出钱给棚户区的居民,换取他们的土地。居民获得钱,或者购房券,然后为国去库存。

    然而,现在这种“棚改”激发的抢购热情从而推高房价的“强动力”,终于要熄火了。

     

    山东已经打响第一枪,根据山东半岛都市报的报道,山东已经开会表示将取消棚改、拆迁货币安置奖励,采取实物安置。

     

    棚改之后,大家该买的都买了,不该买的借钱也买了,现在家家户户都手握几套房,等着做发财美梦的时候,发现竟然满大街找不到一个接盘侠了。

     

    既然当年自告奋勇当上的接盘侠,就不会让你轻易挣脱了。你不是想买房吗?那你就牢牢的攥在手里吧,最后扔都扔不出去。

     

    三线城市项目占比较大的恒大,已经开启了“降价大甩卖”模式。都说“春江水暖鸭先知”,当大佬们已经开始悄悄离场之时,谁会是最后一棒呢?

     

    有一种财富,叫纸面财富。

     

    有一种高潮,叫颅内高潮。

     

    无论你是有房还是有币,当这些资产面临随时可能被冻结、当这些资产未来不可能变现,现在再高的价格又有什么意义呢 ?

     

    当你加杠杆用以实现财富增值的资产利器,却随时可能变成威胁你财务安全的“大杀器”之时,若是再叠加现实的风险因素,你有多强的能力来抵御危机呢?

     

    一夜返贫,并不是电视上才有的情节。

     

    快过年了,在大家准备欢庆春节的同时,希望大家好好想想这个问题,你的手上还有多少流动性呢?你为未来做了多少准备呢?

    你知道自己是怎样沦为接盘侠的吗?


    前言:

    过度追捧就会产生泡沫,房子如此、股票如此、。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花了大价钱好不容易如愿以偿,本以为从此成就人生赢家,谁承想接了最后一棒、沦为接盘侠!

    1

    标王往事

    1995年,中央电视台开风气之先,开始对黄金收视时段(新闻联播至天气预报之间的时段)的广告位进行公开竞标。因当时电视的强势传播地位,及稍微富裕起来的百姓还没有被市场营销的宣传手段“轰炸洗礼”过,也特别的相信广告——“有国家电视台的信用背书,还会有假货、差的商品么?!”也因此,有“敢于吃螃蟹”的企业冒险尝试、并收益颇丰。

    ▲当年中央电视台标王竞标现场,一片繁荣、好不热闹

    每一次的竞标现场都波涛汹涌、杀气腾腾,在拍卖师的挑拨撩动下,各广告主你争我抢、在相互追赶厮杀中把广告价位不断推高,敲锤落定后,赞誉叫好声充斥会场,并很快的经由媒体、。后来中央台更会玩,在招标前会去更地拜会知名企业,就像现在电影/演唱会的巡回宣传,以期吸引更多有钱企业的入围竞标。


    后来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随着两届标王、把价位推高至3.2亿天价的秦池酒因“白酒勾兑”事件爆发而衰落后,标王的泡沫也在破灭,以致2002年到达谷底——娃哈哈当年竞标只花了秦池酒的一个零头,低至0.2亿。

    ▲曾经的历届标王,有近一半衰落或湮灭于江湖

    如今再回顾过去,会让人唏嘘感慨:曾经用钱堆积起来的品牌瞬间崩塌、泡沫快速破灭,曾经的标王有将近一半衰落或烟消云散,甚至还有的一把手牵涉到官司、以致锒铛入狱。


    如果我们把历年标王金额绘成一张走势图,就能清晰的看到期间的涨跌起落:

    ▲历届标王金额的起伏走势,反应了泡沫的吹起和破灭

    1997年的秦池酒是第一个高点、2007年的宝洁公司是第二个高点,2013年的剑南春是第三个高点。因追捧而泡沫吹起,因人散而泡沫破灭,周而复始,曾经的赢家很可能就是下一个输家。


    2

    赢家变输家

    跟央视历届标王一样,对任何事务的过度追捧都会产成泡沫,只不过有的争抢平台明显,如标王的竞标会/土地的拍卖会/甚至二手房东的集中看房等,有的不明显罢了,如对明星/大V的倾倒膜拜等。


    因为竞标时会受当时的情绪影响,从而给出非理性的高价,看似到手的赢家往往沦落为最终的输家——当然并非仅指接盘后一败涂地、身败名裂,也指付出了远超其价值的成本,包括金钱、时间、精力、心思等等。


    如果从更理智的角度分析“赢家变输家”,是因为信息不对称。


    买家不完全知道卖家的商品/服务到底如何,在左拥右触的你争我抢中丧失理智,从而付出了更高的成本——跑步入场高位接棒的股民并不知道被投公司的资质如何、恐慌性买入并山顶高位站岗的业主也没料到楼市行情会暗淡下去、王宝强击败竞争对手在追马蓉时也不知道她的人品如何……


    你可以说这是在缴纳智商税、也可以说是击鼓传花的博傻行为,但他们确确实实的在遭遇赢者的诅咒:拍到地王的地产商未必会因此大赚一笔、高价抢到的明星/大V/名家的演唱会/讲座未必物超所值、当年追到校花/班花的兄弟也不一定从此幸福一生……


    赢家变输家的本质是估值体系上的Bug,有人借此Bug卖了个好价,由此赚得盆满钵满,有人因为Bug支付了高价,而变成了冤大头。


    3

    估值的Bug

    我们经常看到各种富豪榜,其身价都是成百上千亿的,他们身价的计算也很简单,无非是富豪所持有的公司股份与计算日股价(或计算日前一段时间内的股价平均值)相乘所得。可他们真的有这么多的真金白银吗?当然没有!当他们想抛售掉全部股份换取现金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没有那么多交易对手盘啊。


    虽然是一个实际上经不起推敲的估值,却可以获得巨大收益——富豪的威望名声、以及由此股价获得的金融机构(银行/信托/基金等)大额低息的贷款,估值的Bug被巧妙的利用起来,也就有了老庄股、及企业努力维持高股价的行为。当股价泡沫泛起时,少量的卖、分批的卖、拉长时间跨度的卖也是估值Bug被实际应用的典型手法。


    北上深的房价凭什么能卖10万元/平?里面有没有估值的Bug?二手房为主的城市房价估值取决于边际供给和边际需求:4个人愿卖5个人要买就能维持10万的高价;若5个人愿卖4个人要买价格就会下跌,是坚挺还是崩塌取决于边际差额的那一套。当大部分人同时抛售房产时,再坚不可摧的价格也会顷刻间崩溃。


    除了股票、房子这种容易理解的投资品,人们追捧的任何东西都存在估值的Bug:名噪一时画家/书法家的字画作品大多会高估,过后很容易有价无市;校花班花因追求者众多,要想成功就得花费更多的金钱、精力和心思;被推崇为神的欧成效,四十分钟的演讲就能把每张票价定高到1480元仍被秒杀,且演讲内容并无保密排他性,演讲完毕随即扩散开来。再联想到欧神知识星球、分答社区被付费会员的追捧,这里面有没有高估值的Bug呢?


    相比高估值的Bug,很多人都忘了低估值的Bug——价格相比其价值来说被折价低估。


    在欧美,烫头理发、美容美体、保健按摩、保姆家教、家装装修这些凡是牵涉到人力劳动的服务价格都非常贵,而在中国再一般的中产都能轻松享用。是的,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是低估的——一代人时间的财富迅猛膨胀,虽然物质已极大丰盈,但很多人还没忘记过去吃苦挨饿的日子,所以勤劳赚钱但省吃俭用,结果就是劳动供给不断但钱没有流入市场物价难涨。


    在大城市身家上千万、手握数套房的人,目前较好的套利方式是卖掉一套房去消费、享受生活——兑现高估值、消费低估值。


    4

    接盘侠的正反面

    大多数人会局限于自己的立场片面的看问题, 而真实的世界犹如硬币的正反面:有买有卖产生了交易、有泡沫有崩盘才有了涨跌循环、没有高位站岗的接盘侠又哪来的顶部胜利大逃亡呢?炒房客看房200套练就一身技能淘笋盘,可卖房人并不傻,还希望把老破小改造改造“凤变冰”后高溢价呢!


    估值的折价有利于买家,估值的溢价有利于卖家。卖家前期亏本折价是为了销路、为了声誉、为了出名,一旦市场铺开声望提升,产生溢价泡沫那就是高额利润回报啊!专家/大V在出名前为某个品牌/公司/活动走个穴、站个台价格极低,就这还不一定有人请,可一出名后不仅难请、价格还上不封顶;明星大腕们在成名前也就是跑龙套、吃盒饭、籍籍无名的路人甲,可成名后就是天价片酬、万人景仰。


    是的,对买家来说就是要选折价低估值,所以尝新常变的策略就很重要,尝试新商品、新服务、新公司、新品牌等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尝试的关键是价格,低价格才有折价低估值的可能。对卖家来说,当然要高溢价有泡沫了,只有这样才会有暴利啊,所以包装、营销、推广就显得很有必要。


    是逃顶还是接盘、是抄底还是割肉、是幸运儿还是霉晦弃儿,其根源区别在哪里呢?


    一是信息的不对称;

    二是认知的高纬度。


    作为卖家,会千方百计的隐藏不利信息,并通过包装、甚至演戏来掩饰,而买家呢,会旁敲侧击、从不同的渠道打探信息;交易的双方是心甘情愿各取所需,当然也就无所谓吃亏上当占了便宜,因为二者价值判断的标准不同,这就牵扯到认知的纬度,孰高孰低、谁的更准确、更具有前瞻性。


    买卖是一场博弈,就看谁更有水平、谁更技高一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