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金融动态>中国正迎来最伟大的互联网投资时代

中国正迎来最伟大的互联网投资时代

  • 2023-06-05 09:59:46



  • 评语:无论观点和结论最终是否能被完全验证,这是一篇让人脑洞大开非常有价值的文章,值得我们共同学习和提升,让我们一起拥抱这个伟大的时代!


    看完全文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什么是第二代互联网?


    2.京东和乐视网是否会到1000亿美金市值?


    3.蚂蚁金服市值未来会超越工商银行市值吗?


    内容提要:


    并不是所有的流量都能赚到钱,比如说同样是做流量变现,天涯也有、百度也有、新浪也有,为什么新浪的广告收入比较稳定,而百度的广告收入却不一样?


    我们说的一些“互联网+”的领域,“赢家通吃”原则有它一定的道理,但我们认为在第二代互联网时代也许不会完全试用。


    第二代互联网已经不是单纯的供给创造需求的时代了,它会变成一种信息能量,重塑现实的供需关系,所以我们说第二代互联网是给传统产业以互联网,而不是给互联网以传统产业。所以前些年大家比较恐慌的观点——互联网把传统打败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我们认为整个互联网投资的大浪潮还没有完全真正的到来,真正到来是在注册制之后大量的优质互联网公司向A股和新三板涌来,这样兴起的浪潮下,我们不应再当做热点板块来炒,而是应该主流的资产结构分配在这里,股市的结构应该反映未来的经济结构状况,这样的阶段,大家没有太多的必要去苛求从PE的角度来选股,更多的是考虑企业的卡位。


    以下为3月27日华泰证券电话会议全文:


    各位投资人,大家下午好!我是华泰证券的互联网研究员王禹媚。很荣幸今天下午大家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听我讲关于“互联网+”的一些观点。


    这一期出的是“互联网+”报告的总概篇,重点还是希望在宏观和中观的层面,给大家提供在哪些行业、哪些领域挑选适合“互联网+”标的的视角。最近很多投资者是把“互联网+”当成一个主题来理解的,但是从我们的角度来讲,这是从产业、资本层面,甚至是估值体系层面,一个整体的转型临界点,一个变革的时代。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的观点,也就是整个产业、资本层面,还有估值和未来投资层面,到底会发生哪样的变化,通过我们的角度提出一些明确的观点、一些预判,有不尽之处,还请大家多多包涵。


    第一部分,产业重构


    我相信最近大家能够感受到身边的创业潮,由于我是同时身处在互联网圈、娱乐圈以及资本圈这三个圈子里面,所以感觉愈加强烈。就像公募里面的“奔私潮”,互联网公司里面有一些人出来创业,还有另一拨传统产业的人,比如说以前做汽车的、做服装的都开始创业。这有点像90年代那会儿,能感觉到身边的人都纷纷在问同一个问题,你下海了没?现在身边的人都问的一个问题是,你创业了没?或者是你至少参加了一个创业团队了没?


    之前有一个观点认为,这是美元VC投资的热潮来推动的?我们认为不是,那么这背后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是因为整个产业,尤其是在中国移动互联网化的普及,人口结构的变化,80、90后这一波消费主流人群主导着整个社会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而技术和需求的双重重叠带来了各式各样的产业机会。


    我们认为这样的一个变化,在中观层面是互联网从第一代走向第二代,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代互联网是BAT、新浪、搜狐、网易之类的公司,他们有几个共同的特点,这类公司起源于技术革命,是供给创造需求。之前大家开玩笑说,一开始的商业模式都是C2C(Copy to China)的商业模式,他们都是一群要么是海归回来的极客、要么是国内技术领域做得还不错的一些人,他们基于技术革命创造的机会而创业,所以第一波互联网的源起是供给创造需求,这个世界的商业规则是由他们自己来定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代互联网的产业链特征是产业链比较短,主要是在线上完成的;而且他们最核心的商业模式,都是流量变现,流量变广告或者游戏,这是大家听的比较多的观点。这样延伸出来的规则是什么呢?怎样才能让流量变现,怎样才能挣到钱呢?


    并不是所有的流量都能赚到钱,比如说同样是做流量变现,天涯也有、百度也有、新浪也有,为什么新浪的广告收入比较稳定,而百度的广告收入却不一样呢?我们认为本质的差异是是否掌握一个领域流量的垄断权,这样才有定价权。所以第一代互联网是流量的时代,最核心最牛的人是什么?是极客。还有一个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是英语好,英语好才能拿到美元的VC,才能用这一轮的资本去卡住位置,促进整体的创新,去孵化出来。所以第一代互联网核心商业规则是流量的垄断权和定价权,就是大家听的比较多的“赢家通吃”的原则,很多人把这句话拿到现在,在我们说的一些“互联网+”的领域,“赢家通吃”原则有它一定的道理,但我们认为在第二代互联网时代也许不会完全适用。


    按照第一代互联网的“赢家通吃”规则,按照“流量变现”的商业模式,往后发展应该如何演绎?二级市场和一级市场都进入一种迷茫,比如说很多人都玩过的开心网、人人网当年流量都是一骑绝尘,电商领域当当的流量曾经是遥遥领先于京东的,视频领域优酷土豆是曾经的王者。我们站在今天的时点来看,我们可以看懂京东、乐视的商业规模,但是我们三年前挨家挨户去路演,告诉大家有一天我们的乐视甚至会超过优酷土豆,大家可能并不认同,现在我们认为乐视这样的企业不再是超过优土的问题了,它可能会超过Netflix。


    第一代互联网发展演绎出来的商业规则是流量通吃,但我们会发现很多东西现在不灵了,我们在电商领域投当当会失败,在视频领域投土豆和优酷,没有投资乐视网赚的钱多。有一拨人已经开始反思了,想得清楚的人已经杀进去了,但是大部分人,因为咱们A股早年并没有第一波互联网特别大的公司,而过去这些年新兴市场领域的机会也不大,总是把TMT当成一个炒题材的领域。我们现在特别认真的、特别诚恳的,恳求大家,不要再把我们单纯当做炒题材的领域,我认为这是中国经济转型非常重要的发展领域,这里未来一定会诞生真正的、主流的千亿级以上的一批大公司。


    那么第二代互联网的商业规则应该怎样呢?在我们的报告里面首次提出了我们的观点。我们认为互联网本质上正步入第二代,这刚好契合总理提“互联网+”的国家战略,真正在产业实践中的一些人已经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体会到了什么?第二代互联网已经不是单纯的供给创造需求的时代了,它会变成一种信息能量,重塑现实的供需关系,所以我们说第二代互联网是给传统产业以互联网,而不是给互联网以传统产业。所以前些年大家比较恐慌的观点——互联网把传统打败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互联网到底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呢?很多人问我我会说,第二代互联网变成了水电煤一样的东西,和一些传统产业的人聊的时候我会说你们忘掉互联网,你就想着你的服务和产品最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而互联网只是要达到你这些目的的一个途径而已。第二代互联网不再是供给创造需求了,而是重塑现实社会供需的一个工具,就会导致什么?产业链被拉长了,不再像第一代互联网一样,单纯在线上就可以完成,这个大家都可以理解。后面的问题就来了,既然产业链拉长了,咱们第一代互联网里面,最强大的一些人,比如说对技术、对流量、对资本能够掌握得比较好的一些人,在第二代互联网是不是能够继续赢呢?我们认为不是。第二代互联网里面,第一拨能参与进来的人,是在产业里面对原有的供给关系和产业自身有足够的认知,知道产业的痛点在哪里,同时用互联网的方式来重塑的这类人。所以很多人问我,你说了这么多,第二代互联网到底商业模式是什么?第一代大家看得很清楚,就是用UV、PV、DAV这些指标来衡量它,而第二代互联网商业模式现在基本上是五花八门,昨天我们统计“互联网+”到底要有哪些行业参与,最后统计出来的结果是所有行业都参与。


    实际的情况,我们认为现在就像什么呢?就像一两百年前,有两个农场,一个农场是非常好的组织架构关系,雇佣的工人非常高效地在劳动,但就是没有电;而隔壁的另一个农场是有电的,它在当时就是“电+”的农场。我们现在所谓的“互联网+”,就好比原来的“电+”。所以确实每个行业都会有机会,那么当每个行业都有机会的时候,是不是所有的公司一说接触互联网,就可以屌丝逆袭,就可以破茧成蝶了?我们认为其实不是的。近一年时间,我拜访了许多互联网相关的创业团队一直聊这样的问题,最终我提出了一个思考维度,供大家参考,不一定正确,但希望给大家相对清晰的一个框架,可以让大家有逻辑的去寻找。我们的角度是怎样的呢?我们认为第二代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分两个大的方向,一个方向是往上升,往上升是云化&大数据化。第二个方向是什么?是往下沉,是O2O化。所以最近有人问过我,说你给我讲讲O2O行业,我非常认真的告诉他,O2O不是一个行业,而是一种商业模式。就像B2B、B2C一样,都是一种商业模式。


    在这两个领域里面,我们先说往上升,往上升是云化、大数据化,第一拨互联网领域里面,有一些可以往第二代来转,尤其是BAT,尤其是里面的腾讯和阿里,就是进入了一个云化、大数据化的状态,渐渐的变成了你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领域,他们通过大量的数据,他们伴随移动互联网,能够实现这样的一个过程,腾讯通过它的微信,阿里通过它的手机淘宝、支付宝,依托移动互联网走入现实世界。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腾讯和阿里不但可以获取你线上的数据,更重要的是把你在线下的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数据开始累积,它们变成了一个公共设施一样的平台。


    所以在云化大数据化的状态下,甚至未来的组织结构都会变化,终极状态的组织结构是怎么样的呢?现在的阶段,我们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是比较常见的,其中顶层的人是有信息优势的,获取了信息优势之后,他再通过最高效的组织方式让下面的人去执行,所以你会看到,传统产业里面的首富代表是万达的王健林,万达这样的公司最大的特征是组织高效标准化的和军事化的管理,我不求每一个人的创新,但求每一个人的标准化。但是未来的组织结构会是怎样呢?会是在云化&大数据化的基础上(这是最底层),你看我们的这篇报告周三中午发出去以后,加上媒体转载的点击两天已破百万了,通过这个你就会发现,整个信息的流通是极高效、极迅速的。我们上一代人,小学同学叫什么可能都忘了;我们这一代人,甚至可能已经被拉入微信幼儿园的群了,你所走过的点点滴滴的记录都会存在。


    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认为未来社会的组织结构信息的获取对每个人都是高度平等的,它就是底层的公共设施,它可以为你想做的任何事情提供“拎包入住”式的服务,或者在这种公共设施上,形成合伙式的或者是能激发个人能量的组织形式在上面进驻。现在美国有三分之一的人流动办公,之前有小朋友回来跟我们讲,曼哈顿最好的写字楼,已经把单个的办公室都打掉了,变成了一个一个的小会议室,大家平时是散在各地工作,散在最能激发你创作灵感的地方工作,需要合作的时候,社交化网络一联系,瞬间到了楼下,大家开始聚在会议室进行沟通。也许我们现在的工作模式,每天这样的状态,在下一代人看来会是过去式了,就像我们现在看上一代人插着红旗,放着喇叭去上工的状态。


    为什么要讲未来的组织形态,这样我们才能理解,这种真正的云化、大数据化的平台,未来可能面临的巨大的空间和成长的规模。有人问我说,蚂蚁金服未来会不会超过工商银行,我想了一下,我说第一不是可能而是肯定会超过工商银行,第二可能会超过四大行的总和,这个只是一个假设,我们未来再来验证,因为我想它可能会是一个大的华语区的基础公共设施,所以这是云化和大数据化,未来会带来千亿级美金以上的、超级巨无霸的公司,会比原来的传统产业更要垄断。


    第二种方向是下沉,下沉是什么商业模式呢?是O2O化。过去很多人问的是,海信和乐视谁会赢,我觉得你不要老去苛求谁会赢的问题,我们买电视机的本质是为了获得娱乐,所以我觉得朝这个方向来发展,O2O的发展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产业自身的属性和性质。所以在寻找O2O领域哪些公司能赢的时候,我今天是把产业从纯2C的角度来讲,至于2B的角度,后面会有各行业领域同事专门做研究,大家可以持续关注。


    2C的角度来讲,把产业我认为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行业是原来的产业集中度比较高,标准化程度比较高,里面已经诞生了比较优秀的龙头企业,这类产业的特征是龙头企业一定是享受了渠道和品牌的溢价,一定是有高效的渠道网络和成熟的品牌运营的模式。这类公司渠道层面上解决信息流动和物质流动的高效问题,品牌广告解决的也是信息和信任度建立的问题,所以这类公司面临互联网怎么O2O化呢?我觉得他们会发生的是产业链的重构和颠覆。为什么呢?因为原来的人已经做的太好了,你跟人家比卖洗衣机、比卖电视机、比开店,你搞不过人家,那么你能干的是什么?是商业模式的降维打击,怎么降维法?你把他的盈利点变成你的成本,而把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疏通,最优化的、直接把服务提供给消费者,最终达成的效果是什么呢?就是用户以更低的成本、更好的效率获得更好的服务,那你就能在其中的一个环节中获得你的收益。


    所以在这样的一个状况下,大家会看到,京东也好,乐视也好,小米也好,其实本质上都是干的这个事情,这个就可以解决我们刚才从第一代互联网往第二代互联网转的时候面临的一个疑惑。我们在抱着流量为王、赢家通吃的原则去投的时候,投当当和优土的收益不高,为什么?因为对乐视、京东、小米这样的公司而言,它都是贯穿着产业链去看的。对当当而言,还在图着卖的书量大了可以挣多少钱的时候,京东已经把图书作为一个搜索频率最高的标准品,卖一本书哪怕会亏五块钱,但是我可以获得一个有效的注册用户,甚至是一个有效的交易用户,这对互联网公司现在一个用户100块钱的获取成本而言,这笔生意就是很值的,然后你可以通过它再买别的非标的、毛利高的东西再挣钱,而且对京东这类公司而言,原有的商业零售产业链里面,还有哪些是可以打掉的,渠道的价值是可以打掉的,物流也是不舒服的痛点,这类问题京东都可以解决,所以它会去建物流,会往上游供货,因为他对这个产业链有着高度的认知和理解。2010年的时候我们带着二级伙伴的小伙伴去看京东,当时有人跟我讲,这就是一个骗子公司,亏得厉害着呢,现在也有人这么说。我们认为不是这样的,这是商业模式的降维打击。家电企业,有人问我海信能不能成功,我认为成功是可能的,哪天它不靠卖硬件赚钱,而是寻找到商业模式明确的、其他领域的挣钱方式,而只是把电视作为硬件的一个入口,作为一个带来消费者的入口就可以了,而且可以增强服务的黏性,可以持续下去。


    除了这些,比如说小米,那就更直接和典型了,它把原来的渠道打掉了,直接在线上销售,又把到电视台投放广告费的方式也打掉了,雷军同学亲自营销,用新媒体的口碑方式进行营销。所以这样的一个状况下,我们说这一类带来的什么人能成功,就是原来标准化程度、集中度比较高的这一类产业,我们认为对原来产业有深刻的认知,但是不一定做得这么大,就是原来这个行业的屌丝们,同时对互联网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或者有传统+互联网混搭的团队,这样的公司是有机会的。原来越大的企业越难掉头,“成功是成功的墓志铭”,他们最难逾越的就是价值观。这是第一类公司,因为原来行业的标准化保证了这类行业可以形成一定的集中度,而互联网的方式来了以后,会使得集中度更高,更高了之后呢这类的公司可以采集在传统产业里面的数据,通过数据的采集,一定程度上开始逐步逐步的像我们刚才说的向上升的方向发展,往云化、大数据方面发展,我们认为未来也是可以产生千亿美金级的平台级公司,包括京东、小米、乐视都属于这类公司。


    第二类产业就是“心塞行业”,是我们新招的腾讯来的小伙伴刘嘉骏想的名字,比如说对我而言最怵的就是装修,以前有一个朋友跟我说,装修的时候两口子会把一辈子吵的架都吵掉了,后来我装修的时候,委托给别人了,我们两口子都不管,但是这个是基于对别人的信任。还有很多心塞的行业,比如说旅游、教育、餐饮、中小企业贷款,是由于垄断、体系不成熟、信息不透明。之前有人到处转文章说你们A股互联网泡沫化,你看人家德国,原来的产业就很厉害,那我想说的是,这类产业在海外,由于人家发展了几十年了,人家这个行业也没有不透明、垄断这些制度障碍,使得他们发展得很成功。在中国,我们说制度的痛点、产业发展的痛点和弱点,反倒成为我们弯道超车的优势。所以目前的状态,我们现在这一类产业,原来的弱势依托于互联网的工具,可以扭转成为优势了。这样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一些互联网企业在打击第一类产业的时候,会发现太好打击了,它们被打蒙了,于是又试图进入这里的第二类产业了,比如说小米去做装修,也许可能成功,但是当它进来装修行业的时候,发现这个行业的坑太大了,原来行业的优秀者并没有把商业规则梳理得那么标准化了,不是那么好学习的。所以传统产业优秀的人利用互联网的工具有一到两年的转型期,等到互联网公司进入这些领域通过挖挖人、疏通疏通或许也会闯进来,给互联网企业两年的学习期的话这个时间有点长了,所以传统企业转型要尽快。所以传统心塞产业里面学习能力强的优秀龙头公司,是有机会用互联网的方式来重塑这个产业链。


    比如说我们拿装修做比方,在土巴兔这样的平台上,你把整个装修的人员形成一定的规模,形成一定的咨询体系的可评价等。我举一个我身边的例子,比如说我要装修,我在线上看,看了以后,我到线下的体验店,可以直接地摸一摸材料,选了以后,统一配送这些材料到我装修的房子里,我用不完的可以退掉,用得好的他可以持续的供货,我再也不用跑到郊区的批发市场和建材市场去买。我钱交给他,他平台上合作的装修公司给我装,装完了以后,我可以评价整个装修的质量,甚至都有录像录下来整个装修的过程,我也不用天天一下班就去盯着看。这样一系列地把痛点各个环节的打通和解决,这是传统装修公司来做的事情。所以这一类心塞行业,我们认为原来龙头企业怎么突破都突破不了四五百亿的行业,可以用互联网的方式把这个行业的集中度大幅度增大,然后提升行业的标准化,也可以把自己的规模做到千亿以上。原来行业里面做的不错,学习能力强的企业,有较好口碑的公司,是可以把握住这个绝地逆转的公司,实现指数级上涨,这类公司很多是没有上市的。


    我们总结一下互联网从第一代“流量!流量!流量!”的时代进入到了第二代互联网变成水电煤的时代,我们面临的可能是从原来几千亿的市场(互联网广告+游戏),进入的是互联网可以参与的数十个子领域,每个领域可能都是上万亿的市场空间,这就是为什么会产生创业潮。而在这一轮创业潮稳定之后,重构之后中国是有可能引领世界的,因为“大数据红利”。我们人这么多,我们数据化程度这么高,每个领域每个行为都可以数据化留存,那我们被互联网武装过的这些先进产业,这些新的巨无霸的企业,再去打击海外的传统的、做的很优秀的企业的时候,我们觉得我们是可以有机会弯道超车的,这就是我要讲的产业重构。


    第二部分,资本重构


    关于资本的重构,投资人们感触都会很深,所以我相对说得简洁一点,最核心的是讲一个身边的例子。过去这半年里面,我接触了一拨家乡的传统产业、地产的企业家,过去这么多年迅速的发展挣了一大笔钱的企业家们,他们来找我就问一件事,他们说看京东、小米、乐视这类公司看不懂,但是现在我们自己的产业不想再往里投钱了,但是手上的这些钱能不能找一些新兴公司去投一投。我说好啊,当时我没有想明白,我想当然地跟人家说,人家美元VC管理人很多也是中国人,投得特别好,你们跟他们见一见,他们跟互联网圈很熟的,比单纯的炒股票的收益要大。但拉过来聊以后,发现聊得都很好,观念很认同,但是有个东西谈不笼,是投资期限的问题。他们VC大都是要锁十年的,而中国这些产业资本没有经过资本市场的教育,他觉得我的钱积攒下来还不到十年,你让我把钱给别人管十年,那不行,不放心,所以很难投。后来他们说那你给我找几个二级市场的,他们发私募产品一年期或者是两年期的这类的会比较适合。所以我想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对二级市场的投资,这一轮传统产业资本向新兴行业的转移方向是确定的,因为这种造富效益太显着了,所以我认为这是资本的盛宴来推动互联网最好时代的到来。


    除了资本的转移之外,我认为这次A股会是主战场,一定程度上超过海外。为什么呢?因为其实目前垂直领域的这一类公司,像58同城做O2O都很有优势的,包括易车、汽车之家都是做的不错的公司,但是老美不认,美国资本市场90%是机构投资人,他们最愿意投的就是Copy to China的商业模式,这些他们才看得懂。所以,阿里巴巴到美国去卖的时候讲的是什么故事?讲的是美国的亚马逊+Ebay+Paypal等等,老美一听就听明白了。但我们汽车之家去美股上市,你说汽车之家是美国的什么?老美不一定看得那么清,所以他愿意买你的什么呢?除非你做出优秀的业绩来,所以我们说公司的资本卡位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经典的案例,比如说当年娱乐产业起来的时候,咱们是个中国人都知道,电影在中国是高速增长的产业,应该大力的发展。但是老美说,电影我们这儿发展了很多年了,是稳定的成熟产业,所以博纳影业在美股估值很低,现在在产业里对人才的调动、资源的聚集跟国内的华谊、光线、华策都有了一些差距。包括游戏也是一样的,国内上市公司比登陆海外公司有更大的优势,登陆国内A股比海外有两个优势,第一知名度的优势,第二更重要是资金卡位的优势,因为认知你能感受到你的成长,所以愿意给你更高的估值。我们认为一定程度上,中国资本市场,尤其是二级市场,正在回归他的本源。大家不要抱怨过去这么多年二级市场没有那么好,是因为过去几年中国资本财富的累计还没有达到需要通过资本市场投入到先进产业的时候。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这样的一些产业资本要往这些领域来投的时候,二级市场是比较好的落脚点,有点像90年代下半期的美国市场,但大家担心会不会重现互联网的泡沫,我们认为不会,不会完全那样,所以我们来讲第三部分估值的重构。


    第三部分,估值重构


    在产业重构、资本重构,尤其是大量产业资本通过二级市场向互联网转移的时候,这一定是一个结构化、流动性过剩的状态,所以我们讲估值的重构会进入投资三阶段。


    第一阶段“抢筹码”阶段,是大量的产业资本涌进来,投向代表经济转型方向的新兴领域,传统的产业资本对当下的焦虑,对未来的迷茫,以及对长期新兴产业的期望,会使得他们狂热地进入代表新方向的领域,但是你让他投一级市场或许不太愿意,这是我们观察到的现象。第一个阶段就是抢筹码,很多文章会说,你看海外美股上市的中国公司比A股所谓互联网龙头公司好太多了,A股太泡沫了,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刚才我们也说了资本结构的问题,因为A股是需要进行转型的,所以第一拨进来的钱首先买的是乐视网和东方财富,这说明大家还是比较理性的,这确实是A股代表的互联网龙头公司,涨到100亿美金之后,遇到雷布斯的“100亿美金陷阱”(不是BAT那样互联网平台级的公司估值就很难超过100亿美金),这类公司不像传统的公司,那么明确的用PE等方式估值,所以这就是一个矛盾,实在买不下手了,我们就会去找替代品或者是差不多的,这样的效应下,你看相关的一些公司就去跟着涨,造富效应又使得其他公司纷纷往这个方向转型,我们不应该太多地鄙视这种状态,这是一个好事,现在是些“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坏孩子,世界是坏孩子改变的,好孩子也会急了,现在像分众私有化回来,好孩子们会越来越多。所以我认为整个互联网投资的大浪潮还没有完全真正的到来,真正到来是在注册制之后大量的优质互联网公司向A股和新三板涌来,这样兴起的浪潮下,我们不应再当做热点板块来炒,而是应该主流的资产结构分配在这里,股市的结构应该反映未来的经济结构状况,这样的阶段,大家没有太多的必要去苛求从PE的角度来选股,更多的是考虑企业的卡位。


    第二个阶段是“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第二个阶段涨多了之后,大家心里都没底了,回调的时候可能会很厉害,这样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我管它叫做“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阶段,因为A股现在是个矛盾体,就是已经在赛道跑出来的真正龙头,超过100亿美金市值的公司,大家觉得没法买,但是现在如果出现一个600亿的券商或者是银行,你是不是会觉得特别的便宜呢?这是对真正龙头的低估。而投那些沾点互联网皮毛的公司,完全是处于VC状态,可能只有5%的概率能做出来,这些公司现在是高估值,按照这类公司的估值,按恒信移动的逻辑估乐视网,乐视网应该值3000亿市值。所以在这样的状态下,第二个阶段,一旦市场回调的时候,那更是买龙头绝佳的时候,所以我说叫“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阶段,怎么看穿,参考我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讲的筛选,尤其是第二部分筛选行业的逻辑。


    第三阶段是“早已辨你是雌雄,详细跟踪最重要”。我们认为到2017年以后,也许注册制放开以后,好的公司起来了,商业模式也在迭代,好的商业模式也进入到了各个领域。比如现在互联网教育还没有诞生杀手锏的商业模式,也许到时候商业模式已经迭代出来,这个时候我们称“早已辩你是雌雄”,这个时候我们具体地跟踪,才能回答你下个季度的现金流怎么样,特别详细地可以估出公司的价值,但如果现阶段用这个标准来挑标的那一定会精神分裂的。


    那现阶段如何给一个估值方式?A股现在整个产业资本往这个领域转移,我认为A股互联网相关领域的估值进入了VC化的模式,第一,产业空间必须足够大。第二,企业卡位必须是非常到位,第一是商业模式卡位,那么问题来了,有些行业杀手锏的商业模式还没有迭代出来呢,但这时候也需要卡位,卡什么呢?卡两个,卡位董事会所能调动的产业资源有多少,因为现在是一个生态链的竞争。第二个是资金的卡位,手上能够拿出多少钱,这就是为什么我说A股上市的公司比海外上市的公司强,如果差不多的公司在A股上市一定可以打败在美股上市的公司。第三,我觉得VC投资方式最重要的是企业家的愿景和职业精神,这些企业家的特点,至少心态是开放的,对新事物是绝对开放的,是愿意接受的,是愿意积极去学习的,形成一个平台化的能够激励组织创新的结构模式,这是非常重要的。


    总结


    以上就是我们整个“互联网+”第一篇的报告主要观点,我们说叫重构的三次方,我们迎来最好时代。


    第一,我们的产业正在重构,尤其是进入了第二代互联网之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在被互联网重塑,重构之后,我们的大数据红利会使得我们弯道超车。


    第二,我们资本市场正在重构,回归它本源的作用,过去10年累积下来的产业资本通过中介投入到先进产业,来培育激发新兴产业的创新,而这次的主场是在A股市场。


    第三,我们的估值,我们的投资理念,我们的人心,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也在进行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