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金融动态>银行全面查杀违规消费贷!

银行全面查杀违规消费贷!

  • 2021-09-12 03:30:00

  • 北京市民杨浦收到了一条来自银行的信息,要求他于9月底前,将此前在该行办理的信用卡现金贷款的资金消费凭证上传至指定系统,并告知如果发现其将贷款用于购房等投资领域,或未上传任何证明信息,银行将把这笔原本为三年期的消费贷款余额一次性计入信用卡账户。这意味着,如果没有通过银行的筛查,杨浦近期须集中还清剩余的近30万元。

    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金融管理部门掀起了新一轮对楼市资金加杠杆的严查。,要求加强个人消费贷款管理,防范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管控 银行启动再筛查程序

    针对消费贷违规流入楼市,,开始启动再筛查程序。《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多家银行开始向近期办理过消费贷的部分客户发送通知,要求其“补交消费用途证明材料”。


    目前,北京多家银行要求贷款20万元以上额度客户补交材料。多家股份制银行表示,消费贷流向房地产的情况已经出现,所以在资金流向以及贷后回访等流程中将加大力度,坚绝杜绝消费贷另作他用。


    据悉,当前市场上信用贷、消费贷产品大量涌现,借款方式简单。南京银行官网显示,该行推出的信易贷无需任何担保,完全以本人信用,一次授信,循环使用,48小时审批,网银、手机自动放款,贷款金额最高达10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可达10年。浙商银行官网也显示,该行推出的浙信贷信用消费贷款产品,最高额度达200万元,30万元及以下随借随还,根据产品介绍,资信良好、收入稳定的客户均可办理,三年额度循环使用,申请材料只需提供身份证、结婚证、银行账户流水等。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银行正在通过多种方式对已贷出的消费贷款进行再核实和查验。对于一般金额的客户,会通过贷款用途凭证查验、贷后回访等手段,监测其资金支付是否合规;对于金额较大的消费贷款,银行还可能约见或走访借款人、收集相应的资金使用凭证,对贷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贷后抽查,如发现消费贷款资金不符合要求,被违规挪用、进入股市、楼市等情况,银行将立即联系借款人告知其存在违约行为,并要求提前收回。


    银行启动筛查程序让一些消费贷客户感到猝不及防。另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消费贷贷款人表示,已经收到了相关银行的信息,要求她在11月30日前上传消费凭证。


    “房子要付首付,我的情况属于二套房,首付款比例80%。钱不够,就从两家银行分别贷了30万元和50万元。”上述消费贷贷款人说,不需要抵押,也不用过多繁琐的资料准备,很容易就可以贷到消费贷款,而且还款可以先息后本,对于购房这种较大金额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银行已开始筛查,但仍有借款者根据漏洞,逃脱审查。上述贷款人告诉记者:“幸亏当时选择将钱取出,而没有直接转账,否则银行查到记录就没有办法说明不是用于购房。这两天正在找中介机构开具消费证明,这样就可能通过了。”


    据悉,为了应对严查,近期出现了一些机构帮客户开具证明材料,以通过审查的情况。


    融360分析师刘亚丰表示,借款人或中介机构对用途进行各种“包装”,放贷机构的识别难度很大。不过,,借款人的违规使用成本增加,违规使用的情况会减少。


    规模 潜入楼市金额或超3000亿

    央行数据显示,居民短期消费性贷款出现爆发式增长。2017年前七个月,居民新增短期消费性贷款高达1.06万亿元,累计同比多增7137亿元,远超2016年全年8305亿元新增短期消费性贷款总额。与此同时,前七个月居民商业贷款总量达到4.3万亿元,同比上升27%。


    与此同时,A股上市银行2017年中报显示,今年以来银行消费贷款规模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多家银行突破千亿。其中,平安银行上半年消费金融余额达2770.90亿元,同比增长255.49%;建设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以电子渠道个人自助贷款“建行快贷”带动业务发展,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580.7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30.37亿元,增幅110.66%。


    海通证券宏观分析师姜超表示,以往居民的短期贷款主要是汽车贷款,然而今年前七个月的国内汽车销量没有增长,这意味着居民短贷激增,其中一部分很可能流入了房地产市场。


    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居民短期消费贷款流入楼市现象研究》报告显示,按照社会零售额同比走势估算,3月以来新增异常短期消费贷款金额约3700亿元,估计其中至少有3000亿元流向楼市,约占新增短期消费贷款总额30%。


    易居研究院研究员王梦雯表示,通过新增消费贷与社会零售额同比走势的对比可以看到,二者出现明显偏离。从历史数据来看,全国居民短期消费贷款和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同比增幅曲线走势基本保持同步。但2017年3月以来,短期消费贷款同比走势大幅攀升,明显偏离稳中有升的零售额同比,说明新增加的贷款没有流入社会零售品消费。8月,新增短期消费贷款虽然同比下行,但环比依旧保持上升态势。


    严控 多地围堵消费贷流入楼市股市

    多地已全面防堵消费贷进入楼市。、广东银监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个人消费贷款管理防范信贷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通知》指出,2017年以来,广东省部分地区和金融机构的个人消费贷款快速增长,其中个别金额较大、期限较长的消费贷款与日常消费属性不匹配,存在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风险。


    通知要求各商业银行贷前必须严查贷款用途真实性和合规性,严禁个人消费贷款资金用于生产经营、投资以及支付购房首付款或偿还首付款借款等行为。各商业银行要把握个人消费贷款投放节奏,加强风险管控。


    北京方面,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开展自查工作,重点检查“房抵贷”等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情况;深圳方面,要求谨慎发放大额、长期的综合消费贷款,不得发放无指定用途消费贷款,不得以化整为零方式规避受托支付和用途管控。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消费贷出现的问题不仅是违规流入楼市。《经济参考报》记者发现,一些消费贷还流入了股市、期货市场、P2P等不属于消费范畴的领域。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表示,银行借贷利率低,加上消费贷审核不严,因此存在很多利差空间。这些钱自然是“随便跑,哪里都可能投”。一些银行信贷员也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找所在银行的漏洞,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帮客户提供假证明,完成审核流程。


    一位曾使用银行消费贷款进行P2P投资的用户告诉记者,P2P等理财产品大量涌现时,很多平台在促销活动中提出的利息可高达15%以上,有的平台为了“拓新”,甚至将利息提至20%以上。为了“薅羊毛”,他从银行通过消费贷款以6%至7%左右的利率借入资金,再转手投资到高收益的P2P理财产品中,一年可以赚几万块钱。


    刘亚丰也表示,消费贷大致可以分为有消费场景的分期购物贷款和无消费场景的个人信用贷款,而对于无消费场景的个人信贷,放贷机构在现有的人力和技术上很难确定借款人的资金真实去向。从数据来看,消费贷违规流入楼市成为主流,此外,由于股市、期货市场、比特币和部分P2P平台都有高收益的诱惑,部分人也会铤而走险借消费贷资金投入其中。



    延伸阅读——

    严查消费贷乱象为金融安全“排雷”


    “购房款不够,消费贷来凑”,,部分地方银行仍在大力宣传消费贷,且在明知客户是将资金用于购房的情况下,依然予以批贷。此外,借道房屋中介、担保公司、互联网金融平台等机构申请银行消费贷的现象更是屡禁不止。用于消费需求的贷款,正在变味。,指导银行规范个人消费贷款,防止消费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目前多地商业银行连续上调房贷利率,首套房贷利率连续8个月上升至5.12%水平,相当于基准利率的1.04倍。其中北京地区多家银行相继上调首套房贷款利率,调整后首套房贷利率较基准利率上浮5%至10%成为主流。央行亦公开表态,支持北京商业银行上调房贷利率,认为是在严格实施房地产市场调控、市场利率整体上扬的背景下,根据市场资金水平变化、自身资产负债管理需要所采取的自主行为,符合政策要求和导向。


    可见,各地银行房贷政策收紧,信用额度紧张,购房者贷款成本上升,就算愿意承受较高的利率,贷款也不易办下来,因此,部分人将目光投向消费贷,,将消费贷资金用于购房所需。


    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日前报告显示,3月份以来,短期消费贷款同比走势大幅攀升,明显偏离稳中有升的零售贷款同比,预计新增异常短期消费贷款金额中至少有3000亿流向楼市,约占新增短期消费贷款总额的30%,其中9成流向粤闽苏沪川冀。可见,已经有数千亿元消费贷资金进入楼市,对各地楼市购买力形成支撑,导致房价依旧坚挺,甚至于逆调控而继续上涨,楼市泡沫化愈发严重,增加了楼市调控难度。


    由于房贷属于中长期贷款,周期较长,而消费贷属于短期贷款,周期较短。如果将消费贷资金用于购房,则属于违规挪用资金,且形成了短贷长用的局面,一旦消费贷到期归还,而房贷资金无法接续的话,就容易引发资金链断裂风险,令购房者面临断供危机、银行面临坏账风险,如果类似情况占比过大的话,进而会诱发楼市危机、金融危机等。


    可见,基于金融安全的考虑,短贷长用是不被允许的。央行紧急发布通知,要求各地清理整顿,严查消费贷违规行为,亦是为了阻断消费贷资金继续流向楼市,及早将这颗威力巨大的“雷”排除掉,以免未来引爆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而且,打击消费贷乱象,也符合遏制资金避实就虚的政策,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领域。


    消费贷和按揭贷款的利率差距在缩小,因此很多人愿意去借消费贷,同时,消费贷款的利率仍然高于房贷,银行更有积极性去做消费贷款。一些不超过10年的消费贷通过“气球贷”“循环贷”等异变,期限被延长到了30~40年。从各地曝光的情况看,商业银行发放消费贷的欲望也很强烈,说明要遏制消费贷乱象,就要从银行贷款环节入手,严格审查消费贷申请和用途,利用信息技术跟踪资金流向,对于违规行为进行追查,并对违规者进行处罚,列入信用“黑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