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确实接连出现IPO动向,但能不能成功登陆资本市场还不好说。这么多家企业各有各的格局和家底,但互联网医疗从2014年的火爆到现在的备受质疑,吵吵嚷嚷间主要围绕的还是找不到盈利模式这一顽疾。目前要说谁家找到了盈利模式,答案一定是一家都没有。
拿刚刚披露招股书的平安好医生来说,刚刚问世就因为背靠平安集团这个大财主和后来的5亿美元A轮融资吸睛无数,至今它仍没有取得盈利,甚至有较大的亏损额。在2015年、2016年及2017年的前三个季度,平安健康医疗分别收入2.79亿、6.02亿及10.16亿元人民币,同期亏损分别是3.24亿、7.58亿及4.97亿元人民币。
事实上,互联网医疗从诞生之初就打出了不少变革、颠覆的字眼,但想在大大小小的医院碗里抢饭吃并不容易,烧钱也成了必然的选择。目前互联网医疗只在个别医疗服务能成为收入来源,再通过跑量实现收入规模的最大化,这背后的成本投入是不低的。
在互联网医疗各类医疗服务中,在线问诊最早被尝试,是各个平台的标配,跟医生进行诊金分成现在也依旧是不少企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效益明显不如预期。
如好大夫在线的主要盈利来源是医生诊金分成、流转到药店开放平台的药费分成以及第三方医疗机构的导流费或检查、手术等费用分成。其中医生诊金分成就占了大头。
但在线问诊的一个问题是,面向C端收费定价动辄数百上千,咨询费就这么高不符合国内患者的消费习惯,另外现在获客成本也很高,之前听说不同的医疗服务内容,一个用户的获客成本已经炒到200元至500元,然而获客之后用户的粘性其实算不上高,流失用户的现象也是严重的。
当然C端在线问诊之后还有导流,说白了不少平台前期就是靠导流来赚钱,毕竟民营医院是很愿意有更多平台来提供客源的,这方面现在的政策限制不少,也存在魏则西事件这样的隐患。但至少说明,医疗服务圈子里B端的买单能力和需求都是旺盛的,所以不少企业也在探索B端盈利的路子,目前效益好像还不错。
B端买单的主力主要是医疗机构、药企和保险等。医疗机构除了需要患者,也需要医生,这就诞生了如民营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发出需求,企业为其匹配医生资源,让医生多点执业,平台直接跟医疗机构分成;药企方面可以提供药品提供学术推广、代理等解决方案,让产品流到医院和医生手中;保险则主要是商业健康险。
不过,上述种种服务看似每项都能挣钱,但每项都难以做大。公立医院的态度也是一个大问题,医生多点执业、药品和商保进医院很多时候取决于医院甚至是院长的开放态度,要是不开放,互联网医疗基本没多少发挥空间。
除此之外还有政策风险、医保准入等问题,更大的隐患在于营收可能会走上医疗服务被人诟病的灰色收入老路,如药品回扣,那互联网医疗服务存在的意义就值得重新审视。
当然,很多互联网医疗也走到线下讲起了闭环故事,且不提这样的诊所、医院有没有患者愿意去,最终的效果跟医院搭建互联网平台又有多少区别了呢。
有更多关于基因细胞、人工智能等问题,你可以《点击这里向作者提问》